近日,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,技术工人正在安装电机。
“TRIZ理论比技术人员的脑袋还顶用,在技术人员无计可施时,它能帮助企业解决各种技术上的疑难杂症!”
近日,在九龙坡区九龙工业园C区,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厚春向记者如是说。
TRIZ理论是一种源自前苏联的创新方法。在李厚春看来,这是一种神奇的创新“点金术”,让公司有持续、较强的赢利能力,在竞争激烈的电机行业中绝处逢生。
“吃老本”遭遇技术瓶颈,引入TRIZ理论
赛力盟电机的前身是1927年建立的重庆电机厂,2001年1月经资产重组为股份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。
2008年底,当他们从生产制造小型电机扩展到大中型电机时,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瓶颈。
那时,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和重庆市创新方法研究会刚把TRIZ理论引入重庆,四处向企业推广“自主创新,方法先行”的理念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赛力盟电机组织了两批技术骨干去参加培训。
“培训回来之后,公司专门成立了创新方法实施工作小组。”参与培训的技术骨干之一、该公司电机研究所副所长汪同斌说。创新方法实施工作小组的职责,是总结出每年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,以课题的形式立项,并尝试用TRIZ理论来解决。
以往遇到技术问题时,技术人员通常会采用试错法:一种方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再想另一种方案,直到最终找出解决方案。或者是技术人员一起讨论,想出几种备选方案,然后在实际生产中一一去验证是否行之有效。
而TRIZ理论需要先构建模型寻找问题的根源,然后利用TRIZ理论中相应的工具得到几个解决方案模型,再通过评估验证得到最终的解决方案。
有一次,创新小组准备用TRIZ理论去解决电机滚动轴承的一项技术问题,两名技术人员花了3天时间、每天熬到晚上12点才走完所有程序,得到十几种技术解决方案,然后挨个去评估优劣,最终选择了一两种去实施。
“问题是解决了,但技术人员都认为这样太麻烦。”汪同斌说。
用TRIZ理论改进绝缘工艺,成本降低5%-8%
除了嫌TRIZ理论用起来麻烦,个别技术人员也有这样的疑问:采用TRIZ理论,创新效果就真的好吗?
2013年发生的一件事,让大多数技术人员打消了这样的疑问。
电机绝缘一直是电机生产中的重要环节,工人在生产中用云母带包裹好线圈,再缠绕在导电体外部,之后用绝缘漆浸渍,使导电体和绝缘材料形成密实坚固的整体。不过,这种方法让绝缘材料包得很厚,材料成本居高不下。
李厚春表示,要降低成本,只有改进绝缘工艺,减薄导电体外包裹的绝缘材料。
在TRIZ理论启发下,他们设计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。这套方案不仅让绝缘工艺的材料成本降低了5%-8%,每年为企业节约四五百万元,还提高了电机的绝缘性能。
如今,减薄绝缘工艺已成为赛力盟电机的核心技术之一,其水平已与国外同行业巨头相当,生产出的电机性能也全部达到国家标准。
依靠TRIZ理论,去年企业申请9项发明专利
仅2014年,赛力盟电机的技术团队就用TRIZ理论解决了10多个技术上的疑难杂症,并申请国家专利15项,其中9项是发明专利。
“产品的竞争力体现在质量和价格两方面,如今国外产品把价格做得很低,国产产品并没多大优势,怎么与他们拼?只能拼质量!”李厚春表示,越是在这样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中,企业越是需要用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,提升产品性能档次,提高市场占有率。
在李厚春看来,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,TRIZ理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。不过,由于推广TRIZ理论时间不长,他们应用TRIZ理论还不够灵活。并且仍然有一些技术人员因为嫌麻烦,把TRIZ理论作为无计可施时的备选。
为此,除了邀请专业的TRIZ培训师到企业培训,赛力盟电机还在不断摸索,改变TRIZ理论的使用程序,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。
“目前,我们生产的电机70%-80%面向国内市场,出口产品主要以第三世界国家为主。随着形势的逐渐好转,我们还希望通过自主创新,打开欧美市场,参与国际竞争。”李厚春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