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追求规模的路上,禹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禹洲集团”,01628.HK)走得异常坚决。但是,在追求规模的过程中,禹州集团要了面子,却忽视了利润这个实实在在的里子,于是在二级市场上,投资者“用脚投票”,从而导致其股价持续三年走熊的局面。
销售规模终破千亿
对于禹州集团来说,2020年或许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。因为在这一年,它的销售规模突破了千亿。
近日,禹州集团发布公告称,集团今年11月份合约销售金额为100.29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同比增长9.53%;销售面积为59.15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9.67%;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16955元,同比回落0.11%。
公告同时表示,今年前11个月,集团实现累计销售金额为986.13亿元,同比增长46.69%;累计销售面积为601.64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35.92%;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16391元,同比增长0.93%。另外,截至2020年11月30日,集团累计的认购未签约金额约为5.36亿元,同比增长24.07%。
按照目前的销售进度来看,禹州集团距离千亿规模已经只有不到区区14亿元的差距,因此它迈进“千亿俱乐部”的大门,只是时间问题。
禹州集团对于千亿规模的追求非常执着。自2107年提出“区域深耕,全国领先”的战略布局,并明确三年后实现千亿目标。
当然,禹州集团也有值得骄傲的资本。根据克而瑞公布的今年前11月排名结果显示,禹州集团排到了第43位,与年初相比,它把自己的排名朝前推进了5位,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在TOP50里面的地位。
股价三年走熊
近年来,为了实现千亿销售规模计划,禹州集团动作频频。
首先是推行深耕战略。根据亿翰智库跟踪监测结果显示,目前禹州集团已经在长三角、海西、大湾区、京津冀、华中和西南6大城市群、37城布局。一二线城市土储占比超过90%,基本上位于在上海、北京、合肥、南京、苏州、无锡、杭州、宁波等高能级城市。
同时,为了实现业绩快速增长,今年6月禹洲宣布实施上海-深圳双总部,一方面是为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机遇,在夯实长三角的基础上,加快华南区域布局。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更好的吸纳华南地区的地产人才,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人才高地纳入总部范畴,保证公司年轻化的发展,为自身未来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的保证动力来源。
此外,禹洲集团不断调整营销管理制度,在集团、区域、城市平台的搭建上形成“精总部、强区域、平台赋能”的管理模式,集团平台成立客研、销管、策渠、营销片区管控等职能中心,从专业线条上对区域和城市公司加强支持和控制,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标准化的营销制度。
种种举措,无外乎是为了保证自己按时实现千亿规模,并让自己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。但是,让人感到遗憾的是,禹州集团股价已然走熊了差不多三年时间。
2018年1月23日,禹州集团以6.12港元开盘,蜻蜓点水似的触碰历史高位6.18港元之后,便开启了漫漫熊途走势。期间虽出现过反弹,但每次都不过是下跌过程中的暂时止跌企稳,并未改变长期下跌的趋势。
初步统计,禹州集团在近三年时间里,股价跌幅约56%,市值也由当时的351亿港币,大幅缩水至目前的156亿港币。
增收不增利
从表面上看,这是一家制度完善、布局合理、打法清晰并且仍处在上升过程的“小而美”公司,理应受到投资者青睐,但它的股价为何会持续走熊呢?投资者又在担心什么?
在解释原因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下发生在近期的一个现象。2020年8月25日,禹洲集团公布半年报后,眼见现利润大幅下滑,股价当天应声大跌12.05%。在随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,股价从当时的4.15港元一线,跌去了34%。
而在2020年上半年,即便是面临严重疫情影响,禹洲集团却是少数几家能够快速摆脱疫情影响的房产公司。数据表明,2020年上半年,禹州集团累积合约销售金额人民币428.51亿元,同比上升50.49%,完成全年目标的42.85%。在当时,放眼全国,很少有开发商能够与之比肩。
但面对这样一家表面上看起来牛气冲天的公司,投资者仍然选择“用脚投票”,其中肯定有原因。根据禹州集团半年报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公司实现收入140.07亿元,同比增长20.36%;归母净利润为10.19亿元,同比大幅下跌37.81%。同期,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3.39%和11.07%,同比分别下降3.6个百分点、5.32个百分点。或许,这就是让投资者感到忌惮的地方。
此外,不断攀升的债务规模,在融资新规下,也让投资者对其所面临的债务压力感到担忧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6月,禹州集团负债总额高达1367.47亿元,资产负债率为81.52%,高于行业均值。此外,近年来其少数股东权益快速增加,2020年6月达到了80.35亿元,与去年同期相比猛增175.64%,存“明股实债”嫌疑,更加大了市场对其债务压力的担忧。
销售规模终破千亿
对于禹州集团来说,2020年或许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。因为在这一年,它的销售规模突破了千亿。
近日,禹州集团发布公告称,集团今年11月份合约销售金额为100.29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同比增长9.53%;销售面积为59.15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9.67%;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16955元,同比回落0.11%。
公告同时表示,今年前11个月,集团实现累计销售金额为986.13亿元,同比增长46.69%;累计销售面积为601.64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35.92%;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16391元,同比增长0.93%。另外,截至2020年11月30日,集团累计的认购未签约金额约为5.36亿元,同比增长24.07%。
按照目前的销售进度来看,禹州集团距离千亿规模已经只有不到区区14亿元的差距,因此它迈进“千亿俱乐部”的大门,只是时间问题。
禹州集团对于千亿规模的追求非常执着。自2107年提出“区域深耕,全国领先”的战略布局,并明确三年后实现千亿目标。
当然,禹州集团也有值得骄傲的资本。根据克而瑞公布的今年前11月排名结果显示,禹州集团排到了第43位,与年初相比,它把自己的排名朝前推进了5位,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在TOP50里面的地位。
股价三年走熊
近年来,为了实现千亿销售规模计划,禹州集团动作频频。
首先是推行深耕战略。根据亿翰智库跟踪监测结果显示,目前禹州集团已经在长三角、海西、大湾区、京津冀、华中和西南6大城市群、37城布局。一二线城市土储占比超过90%,基本上位于在上海、北京、合肥、南京、苏州、无锡、杭州、宁波等高能级城市。
同时,为了实现业绩快速增长,今年6月禹洲宣布实施上海-深圳双总部,一方面是为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机遇,在夯实长三角的基础上,加快华南区域布局。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更好的吸纳华南地区的地产人才,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人才高地纳入总部范畴,保证公司年轻化的发展,为自身未来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的保证动力来源。
此外,禹洲集团不断调整营销管理制度,在集团、区域、城市平台的搭建上形成“精总部、强区域、平台赋能”的管理模式,集团平台成立客研、销管、策渠、营销片区管控等职能中心,从专业线条上对区域和城市公司加强支持和控制,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标准化的营销制度。
种种举措,无外乎是为了保证自己按时实现千亿规模,并让自己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。但是,让人感到遗憾的是,禹州集团股价已然走熊了差不多三年时间。
2018年1月23日,禹州集团以6.12港元开盘,蜻蜓点水似的触碰历史高位6.18港元之后,便开启了漫漫熊途走势。期间虽出现过反弹,但每次都不过是下跌过程中的暂时止跌企稳,并未改变长期下跌的趋势。
初步统计,禹州集团在近三年时间里,股价跌幅约56%,市值也由当时的351亿港币,大幅缩水至目前的156亿港币。
增收不增利
从表面上看,这是一家制度完善、布局合理、打法清晰并且仍处在上升过程的“小而美”公司,理应受到投资者青睐,但它的股价为何会持续走熊呢?投资者又在担心什么?
在解释原因之前,我们先了解一下发生在近期的一个现象。2020年8月25日,禹洲集团公布半年报后,眼见现利润大幅下滑,股价当天应声大跌12.05%。在随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,股价从当时的4.15港元一线,跌去了34%。
而在2020年上半年,即便是面临严重疫情影响,禹洲集团却是少数几家能够快速摆脱疫情影响的房产公司。数据表明,2020年上半年,禹州集团累积合约销售金额人民币428.51亿元,同比上升50.49%,完成全年目标的42.85%。在当时,放眼全国,很少有开发商能够与之比肩。
但面对这样一家表面上看起来牛气冲天的公司,投资者仍然选择“用脚投票”,其中肯定有原因。根据禹州集团半年报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公司实现收入140.07亿元,同比增长20.36%;归母净利润为10.19亿元,同比大幅下跌37.81%。同期,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3.39%和11.07%,同比分别下降3.6个百分点、5.32个百分点。或许,这就是让投资者感到忌惮的地方。
此外,不断攀升的债务规模,在融资新规下,也让投资者对其所面临的债务压力感到担忧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6月,禹州集团负债总额高达1367.47亿元,资产负债率为81.52%,高于行业均值。此外,近年来其少数股东权益快速增加,2020年6月达到了80.35亿元,与去年同期相比猛增175.64%,存“明股实债”嫌疑,更加大了市场对其债务压力的担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