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前召开的首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“三基”技术创新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院士疾呼,“尽管200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已超过美国,跃居世界第一,但制造业对外的依存度超过了50%,加快共性基础性研发已刻不容缓!”
是什么绊住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脚步?如何走出“产值第一但利润在外”的怪圈?摆在中国装备制造业面前的挑战,基础而艰难。
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尴尬
80%的高端芯片与发电设备优质大型铸锻件、90%的高挡数控机床及机器人,以及近100%的高铁轴承,都依赖国外进口。
“蛟龙都潜海了,嫦娥都登月了,可是这么厉害的中国装备制造业,却造不出一台生产丝袜的装备,多么讽刺啊!”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许亮,曾在世界最大的经编机制造商卡尔迈耶工作逾10年,实现高端装备国产化让他和现在的老板一拍即合。
在许亮看来,不起眼的丝袜机就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缩影。丝袜机是经编机械的一种。尽管截至去年,我国经编机械数量已占全球总量的85%,且出口均价同比增长了50.7%,但进口均价却是出口均价的3.93倍。而且许多高转速、智能化的经编机我国尚无法制造。
“丝袜机转速高达每分钟4000转,这样的高转速对钢材强度和制造精度要求极高,差之毫厘,就会引发机器报废。而基础材料、基础制造工艺恰恰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,我们的钢材、热处理工艺等全都差着好几个档次。”许亮说。
基础零部件、基础工艺及基础材料,(简称“三基”)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,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的性能、质量和可靠性。
“我国制造业大型成套装备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,但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深层次的矛盾;特别是高端装备的迅猛发展与配套的"三基"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,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,是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最大短板。”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王军说。
“三基”发展滞后,直接表现为高端材料与零部件自给率不高,制造产业增长过度依赖加工制造及单机制造的增长,大量利润外流。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%,80%的高端芯片、80%发电设备优质大型铸锻件、90%的高挡数控机床及机器人、近100%的高铁轴承,都依赖国外进口。
“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所需高端零部件、高端材料依赖进口,导致主机和成套设备陷入"空壳化"困境。像为工程机械配套的30兆帕以上高压泵、阀和马达几乎全部进口,行业70%的利润都被进口零件吞噬了。”机械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、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院总体组代表屈贤明说。
“三基”发展滞后还导致产业资源利用率低,造成国产装备质量、可靠性和寿命差的问题。以高端结构材料为例,我国仍有25%的材料、零部件依赖进口;45%的材料“能干展品,但不能造产品”,无法实现批量生产。“我国制造业单机能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8倍,一年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2000多亿元。”干勇说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大量基础产品依赖进口不仅增加了整机的成本,而且出现了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,关键“三基”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,交货期却没有保证。
到底哪里拖了后腿
我们习惯了“逆向工程”,原有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转制院所也都忙着产业化。
“三基”产品发展滞后,到底哪里拖了后腿?
这与我国“逆向工程”的传统发展模式有关。“长期以来,我们都是逆向创新,即先开发整机,满足使用需求问题,再开发基础材料,解决国产化问题。这样的研发模式导致我们以较快的速度走出了短缺经济,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,核心共性技术积累不足,核心工艺储备不足,为产业转型升级埋下了隐患。”屈贤明说。
我国装备制造业走上“逆向工程”的轨道,是受到客观历史环境的影响。发达国家工业化是从零起步,“三基”不得不全部自己做。而我国工业化是在全球化开放环境下推进的,已经有了广泛的专业分工,并不需要什么都要自己做。“但现在我们要从产业链低端走向高端装备,人家要么不卖你核心零部件与材料,要么漫天要价,就把咱们脖子卡住了。”屈贤明说。
“重主机,轻基础”的畸形政绩观影响也不容小觑。“搞主机,政绩明显,而一项基础政绩看起来不显眼,而且至少要四五年才见成效,这期间企业领导的业绩不显眼,在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下,没有业绩怎么升职?企业领导考虑花了很大人力财力不如扩大产能来钱快,那么搞"三基"的动力在哪里?”屈贤明说。
“三基”研发也缺乏共性技术及基础性研究的支持。一条完善的创新链条应以基础研究为基石,以共性技术研究为纽带,以理论开发应用为出口。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是最脆弱的短板。原本承担着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的大量科研院所,在转制成为企业后更注重见效快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。
“从目前情况来看,国家宏观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和发展策略尚不明朗,原有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转制院所忙于产业化进程,相关研究基地和研究平台处于分散或闲置状态、各自为战。”干勇说。
装备制造业基础工艺的提升,还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。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人事部副主任孙晓音回忆,有一年某纺织企业进口了一批德国高端机械,在组装说明书上写着,“请将最后的螺扣向前转三圈,再向后转半圈,方可使用”。中国工人“聪明”地按两圈半进行安装调试,发现机器怎么也用不了,直到按说明书做了,问题才迎刃而解。
“德国、日本产品为什么质量可靠、受青睐?因为产业工人素质高,既保证了产品的制造精度,又促进了工艺的不断提高。因此,提高制造业一线员工的素质刻不容缓。”孙晓音说。
补齐“三基”短板,还有赖于国家政策扶持。2011年底,国家已发布《机械基础件、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,并提出研究制定鼓励用户采用“三基”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政策。但此后并没有相关细则落地。2013年“国家转型升级强基工程”重点支持轴承用高标准轴承钢材料等15个重点方向,对示范项目投资给予补助支持,单个项目补助金额最多不超过3000万元。不过这笔补助对于企业搞研发仍是杯水车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