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,但他却凭着一股常人难以想像的拼搏精神和聪明才智,白手起家,成为一个拥有上亿元资产的企业家,他就是浙东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秀仁。
出身贫寒却胸怀宏图大志
上世纪60年代,潘秀仁出身于浙江永嘉楠溪江畔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,生活过得极为艰难,作为哥哥的他,不仅要帮助父母干农活、放牛,回家后还要看管弟弟妹妹。正是这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,磨炼了他的意志,为今天建功立业埋下了伏笔。
由于潘秀仁聪明好学,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但当初却因为家境贫寒,父母根本无法承受四五个孩子同时上学的沉重负担。聪慧机警的潘秀仁也很懂得父母的心思,虽然他做梦都想跨入大学的校门,但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,他只能含泪放弃学业,挑起了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。
高中毕业不久,潘秀仁就进入了永嘉县国有犁锅机械厂当了工人。由于他吃苦耐劳、勤奋好学、刻苦钻研,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阀门生产、制造流程中的各项技术,并拿到了阀门专业工程师职称。加上他为人谦虚、诚信待人,很快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,并得到了提升。
随后厂里又让他搞销售,这个既重要又颇具挑战性的工作,给潘秀仁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。潘秀仁在阀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年,很快就成了厂里的销售骨干。
尽管潘秀仁已经成了厂里的骨干,但他却并不满足,他萌生了要下海自己当老板的念头。
历尽艰辛开疆辟土
有了这种想法之后,1985年,潘秀仁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和厂里领导的极力挽留,毅然辞去了那份被外人视作“铁饭碗”的工作,凭着年轻人那股满腔的热忱和闯劲,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。
可是,潘秀仁刚刚“下海”不久,他发现创业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。资金、场地、技术、人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困难都摆在了他的面前。究竟干还是不干,潘秀仁犹豫了。
俗话说,开弓没有回头箭。他向亲戚朋友东借西凑筹集了一点资金,购置了几台旧机床,聘来了七八个人,创办了永嘉县沙头化工设备厂。潘秀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:“与其说是一个厂,还不如现在的一个阀门加工小作坊。”他自己既是厂长,又是生产技术员、业务员,厂里的大事小情统统由他一个人承揽。
创业时的艰苦岁月,至今回想起来仍旧历历在目。潘秀仁说:“那个时候生产没有场地,就只能租借国企的一个小车间;没有起重设备,就几个人用肩扛手拉,支个三角架,装个手拉葫芦就干了起来。”人手少,就不分日夜地和工人们一起加班,甚至有时一直干到天亮。经过四年苦干,潘秀仁的厂子终于像点样子了。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,1989年,永嘉县沙头化工设备厂更名为永嘉县化工设备二厂。1991年,他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厂房,建立起了正式的阀门生产车间,购置了新设备,并再次改名为温州浙东高中压阀门厂,也就是现在浙东阀门集团公司的前身。
如今,潘秀仁富了,可他却致富不忘本,不忘养育他的家乡。他每年都投入几万元给村里修桥补路,兴修水利、学校等,他已经为家乡累计投入50多万元。
以人为本和谐发展
在长期的艰苦创业的过程中,潘秀仁认识到,单靠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做不大浙东的,要想使浙东做强做大,就必须拥有人才。为此,他自从创业伊始就源源不断地从上海、浙江、江苏、四川、重庆、河南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等全国各地不惜重金招揽人才,为浙东积蓄技术、管理、销售等各方面人才。同时他还采取各项措施,如实施工资报酬和科研成果相结合的“待遇留人”;工作态度和企业精神相结合的“情感留人”以及企业价值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“事业留人”等策略留住人才。
潘秀仁常说,“浙东能够发展到今天,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,而是全体浙东人共同奋斗和努力的结果”,“每个员工都是浙东的主人”,“浙东目前的宗旨就是不怕员工赚钱,就怕企业不赚钱”,“要让每个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和喜悦!”
学会用两条腿走路
如今潘秀仁不仅在国内阀门行业颇具影响,而且还把产品推向了国际市场。“潘氏PANS”牌商标已经被国外众多的大客商所认同,产品远销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埃及、以色列、印尼、新加坡、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,产品广泛应用到石油、化工、天然气等大工程大项目上。
潘秀仁说,由于浙东阀门的出口占80%以上,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“反倾销”和“金融危机”等问题,浙东今后要侧重于国内市场的发展,加大国内市场占有率,学会“采用两条腿走路”,规避市场风险。除此之外,还要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,加快丽水、江苏等地的阀门生产基地建设步伐,争取在两三年内单项阀门产值突破5亿元,并努力实现包括房地产、高级酒店在内的跨行业跨领域多元化经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