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泵网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成功故事 » 正文

领导的沉默隐藏着什么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9-07-17  浏览次数:186
核心提示:1. 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,而是没有说什么《福尔摩斯探案集》中的《银色马》一篇,有一个情节,我印象很深,一位驯马师离奇死亡,
 1. 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,而是“没有说什么”
 《福尔摩斯探案集》中的《银色马》一篇,有一个情节,我印象很深,一位驯马师离奇死亡,名马失踪,福尔摩斯分析案情后,认为马厩里的看门狗表现很奇怪。
有人不解,没有任何人提到那只狗,它那晚并没有干什么啊。
福尔摩斯说:这正是奇怪的地方,午夜时分,有人走进马厩牵走了马,狗却没有反应,很明显,来的人很熟悉这条狗。这就把嫌犯的范围大大缩小了。
有个成语“明察秋毫”,夸人观察仔细,能对细微的反应作出反应,实际上,对“没有反应”作出反应,才是最厉害的。
比如沉默。
2. 职业性沉默
有一句话叫“成长的标志是憋得住尿,成熟的标志是憋得住话”,憋得住话,那就是学会沉默,小孩子之间有了纠纷,打一架就没事了,成年人之间有了矛盾,最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不说话,叫“职业性沉默”。
别人无视你的工作,通常不是吵架,而是同样用“无视”回敬别人;对老上司不满意,当然不会直接撂摊子,而是“不主动、不拒绝、不多话”,或者干脆阳奉阴违。
“职业性沉默”不一定会表现出沉默的形式,更经常以“说废话”的形式出现。
比如,你完成工作任务后,按理应该跟一位资深同事讨论一下,他应该提出一些修改议,再向上提交。可这回,他只草草瞟了几眼,对你说:“哦,你拿去给经理看吧。”
这就是典型地“废话式沉默”,缺乏职场经验的新人觉得对方好像没有说什么,但在很多时候,“没说什么”,才是最耐人寻味的。
到底“没说出口的”是什么呢?因人而异,因情况而异,当然,也有一些简单的判断规则。有心理学家把“职业性沉默”分为三类,与员工的工作年限有很大的关系:
第一种叫“防御性沉默”,这里对应的“没说出口的话”可能是:
“有些话我也不知道该不该说,算了,还是别说了,万一得罪人。”
“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,还是少说为妙。”
“防御性沉默”更经常是新员工没有对话经验,自我保护的本能,但在上面例子中,对方是资深员工,所以很可能是刚进公司,摸不清同事的底细,不了解上司的喜好,先暗中观察一阵子再说。
第二种叫“默许性沉默”,这里对应的“没说出口的话”可能是:
“反正经理有自己的想法,你就等着重做吧。”
“你不是永远有理吗?跟你白费那个口舌干嘛。”
“默许性沉默”更容易出现在工作了一段时间,积极性下降的阶段,或者代表了对话双方有积怨。
第三种叫漠视性沉默,这里对应的“没说出口的”可能是:“关我屁事。”
漠视性沉默”则主要出现在学会了“明哲保身”的老员工身上,体现的是员工对企业利益的漠然。
这三种沉默,前两者可以通过一些管理手段去解决,而且更多出现在低级员工身上,但第三种“漠视性沉默”则不然,企业运作时间越长,这样的员工越多,甚至高管也会如此。
“职业性沉默”可能是所有沟通方式中最不确定的一种,但也是信息量最丰富的,所以,成熟的真正标志并不是“憋得住话”,而是听得懂别人“憋住的话”。
不过,“沉默”在管理者的手上,就不只是防御,而是进攻的武器。
3. 以沉默为武器
管理者对下属的“沉默”,是一种设置话题的技巧,一种气定神闲的姿态,一种大权在握的自信。
比如你找领导来谈加薪,他也知道你来谈加薪,但他就是不跟你谈,他也愿意给你加,但就是不直接告诉你结果,而是把话题绕来绕去。
他也不是想耍你,谈加薪实际上是一种“商务谈判”,管理者的角色使他本能地使用大量谈判技巧,比如“废话式沉默”。
很多人害怕交流中的沉默,但实际上,沉默对谈话双方的压力是同等的,如果两人之前的谈话有隐隐的对抗,经验老道的那个,就会等待对方承受不了压力先开口,一是摸清对方的底牌和叫价,以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;二是对方沉不住气后,为达成交易,就有可能主动让步。
这种以“沉默”为武器的做法,在营销人员的推销中,在商务谈判中,都非常有效。
“沉默”这个武器也可以被管理者用来回避忽略、隐性批评、甚至羞辱某个员工。
过去大臣向皇帝上奏章,皇帝的处理中有一些特殊的方法:
一是批“知道了”这三个字,这是一句“废话”,它代表的意思是“不赞同”,但不说出来,给你留点面子。
二是“留中不发”,背后的意义也是因人而宜,至少三种:
一种情况是皇帝不认同你的观点,但不愿表态,干脆回避忽略,让你知难而退;
一种情况是皇帝也赞同你的建议,但要观察一下形势,等时机合适再拿出来讨论;
另一种很少出现的情况是明万历皇帝创造的,为了“立太子”,万历与大臣发生矛盾,万历为了羞辱整个“文官系统”,所有人事任免一律“留中不发”,等于堵死了所有官员的晋升。
这些用沉默代表回应的做法,也被现代的管理者继承了下来。
下属发过来的邮件,不愿意处理就不回复;工作群看到有人提问题,如不紧急,也不回应。这是用“沉默”,来争取考虑问题的时间,同时给对方“不知上意”的心理压力,以塑造权威感。
更有甚者,在会议上,面对不合意的问题,不回答,连敷衍一下都不愿意,来强调自己对某个问题和某个人的不满。
管理者使用“沉默”武器时,也会有“留中不发”的考虑,很多方案,需要等候合适的机会;很多管理者,也喜欢把相似的建议“攒”多了一起发,以显现“群众的呼声”。
可以说,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真正的态度鲜明、有意义的观点并不多,90%是废话,所以就有了一个词,叫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
4. 沉默的大多数
“沉默的大多数”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明的政治术语,他竞选连任时,整个国家陷入越战,到处都是反战的声音,保守的共和党看上去就要丢掉大选。
但尼克松认为,那些焚烧国旗、拒服兵役、吸毒乱交的嬉皮士们其实是少数人,只是由于媒体爱发“人咬狗”的新闻,才被放大,让人误以为是美国社会中多数人的意见,但实际上,大多数美国人还是保守爱国的。
所以尼克松的竞选策略是“激起这群沉默的大多数”,他声称,“我制定的政策是为国家的利益服务,而不是为了满足大喊大叫的少数人”,他发表电视讲话,呼吁:“伟大的同胞们!沉默的大多数!我请求你们的支持。”
社会学家认为,任何一个群体都可以按“激进与保守”分成两部分,最激进和最保守的人总是少数,但任何网络事件发生后,总是这两群人的声音最响,而持中间观点的大多数人,大部分时候总是保持沉默,好像他们并不存在,这就给了我们一种错觉——人人都是“键盘侠”。
但如果只有这两类人发声,事件很快就会沉寂。那些真正发展成“全民吃瓜”的事件,必须有引发“沉默的大多数人”去“打破沉默”的潜质。
传播学上有一个叫“沉默的螺旋”的理论,沉默常常表示暂时的、表面的服从,但这种服从的背后,每一个人都在观察别人怎么做。
如果某事先发声的是“最激进者”,那么,“比较保守者”就会觉得自己属于少数派,就会保持沉默;相反,那些“比较激进者”发现自己站在大多数人一边,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“打破沉默”,发出更多的声音,使更多的“中间观点者”倒向激进,并让“最保守者”也放弃发出声音。
这是一个“螺旋式上升”的过程,所以被称为“沉默的螺旋”。
由此可见,想要用“沉默的螺旋”效应让“沉默的大多数”发声,关键在于促进支持者早早发声,或者放大“主流价值沦陷”的危机感,或者干脆制造“主流民意”的假象,发声越早,效果越好。这也是很多网络事件一开始,大部分评论其实都来自“五毛党”的原因。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相关评论

 
 
网站首页 | 会员服务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| 湘ICP备19002387号-1

水泵网免责声明:水泵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。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误证责任。
水泵网专业的水泵交易采购门户网站,为您提供水泵供应求购、水泵型号选型、水泵厂家品牌、水泵价格行情及水泵资讯动态,打造中国水泵行业第一网。
友情链接及商务合作——QQ:3131154112

 
QQ在线咨询
客服热线
0731-82038099
客服QQ
21022142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