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1日,周年成绩单揭晓。以量换价和仿制药替代原研的初衷实现了吗?将价格降到地板上的那些药企如今还好吗?
2021年4月1日,又会怎样呢?
以量换价、原研替代初步实现
3月30日,国家医保局发布《2019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》就医保基金收支、药品采购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情况进行公布。
截至2019年底,“4+7”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地区25个中选药品平均完成约定采购量的183%,中选药品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78%。试点全国扩围后,25个通用名品种全部扩围采购成功,扩围价格平均降低 59%,在“4+7”试点基础上又降低了25%。
价格的下降换来了市场份额的上升。据米内网重点省市公立医院终端竞争格局显示,25个“4+7”中标产品中有20个在2019年前三季的市场份额出现提升,增幅超过10%的产品有5个。
本土企业几家欢乐几家愁
华海药业凭借着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优势,“4+7”中标6个产品,是当年集采当之无愧的领头羊。在带量采购中降价的不遗余力,完全不影响其在2019年业绩表现上的一骑绝尘。
据华海药业最新发布的2019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,因部分产品售价提升、技术服务收入增加、集采中标等因素,2019年度实现的归母净利润预计增加4.05亿至5亿元,同比增长约376%到465%。
京新药业也有不俗表现。
2019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5.19亿元,同比增长40.27%。公告称,2019年度京新药业继续围绕“做强药品主业,发展医疗器械”的经营方针,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、研发创新、人才队伍建设,积极提升药品营销力、重点产品竞争力,主营业务持续快速增长。其中,成品药营收21.92亿元,同比增长30.59%;原料药营收9.38亿元,同比增长10.61%。
但也有不少企业的业绩不同程度受到了带量采购的影响,同比有所下降。
中国生物制药在2019年全年财报中称,2019年公司盈利27.07亿人民币,同比减少70.08%。公司表示,年度内,集团先后有5个原优势品种在两轮集中带量采购中中标,受降价幅度影响,销售业绩和利润未达预期。
科伦药业在2019年度业绩快报中提到,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22.89%,产品价格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而大幅下降,造成利润下降,以及研发费用大幅增加等。
信立泰2019年净利润为7.09亿元,同比下降51.38%。公司在2019年度业绩快报中提到,“4+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”政策正式实施,主要产品泰嘉通过以量换价,加速替代进口,市占率增长,收入略有下降。第四季度受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于2020年开始执行的影响,医院终端备货、库存调整,营收、利润有一定的下降。
德展健康2019年预计实现净利润2.7亿-4.05亿元,同比下降56.48%-70.98%。公司提到,受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影响,公司主营产品阿乐销售均价出现大幅度下降,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随之出现大幅下降。
第二批带量采购4月落地
医疗用品集中采购(Group purchasing organizations,GPO),是指医院等医疗机构通过采购组织,集中采购药品、耗材以及医疗器械等物资,实现采购成本的优化。
GPO在20世纪初期已在美国私立医院的采购活动中出现,鼎盛时期美国GPO组织多达600余家,后经过行业整合和并购,仍然有数十家GPO组织可供医院选择。目前,超过95%以上的美国医院使用GPO协助其降低采购成本,而一家医院至少是2家以上GPO组织的成员单位。
GPO模式在国外被证明能够有效节省医院采购成本,但这一模式来到中国一度“水土不服”、举步维艰,还有多家药企联合向当时的卫计委质疑GPO采购,反对、质疑、抗拒声不绝于耳。
转眼,一年期限完美落幕,各中标企业的得失也已明了。“4+7”试点城市中,大多已经公布续约新规,在所有新规中,降价依然是主旋律。
对于国家医保局组织的第二次集采,已经有很多企业在仔细学习认真研究。他们吃透国家政策和招标规则,深入研究竞争对手的可能策略,不断进行模拟演练。
3月18日,国家医保局发布《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结果落地的函》,要求做好“4+7”试点与全国扩围的衔接。
日前,国家药监局因美国新基公司(Celgene)的注射用紫杉醇(白蛋白结合型)部分关键生产设施不符合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,存在生产过程无菌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问题,自即日起暂停进口、销售和使用。后续联采办发文取消该品种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资格。
这是集中采购品种首次因为出现质量问题而被禁售,并且发生在原研企业身上。这一插曲再次提示业界,中选品种稳定的质量和供应能力,在一个品种由不多的药企供应市场时,变得分外重要。
第二批集采将于4月落地,一共有97家企业参加第二次国家集采竞标,中标的产品涉及多个上市药企,其中东阳光药、复星医药、恒瑞医药、华润医药、科伦药业、石药集团、中国生物制药等均有3个以上的产品中标。
行业人士认为,试点城市中不少中标企业本身市场占有率小,但在扩围中,基本都是龙头企业中标,其中齐鲁制药、华海药业等都有五六个品种中选。在效率和产能优势的碾压下,大企业无疑将对试点中选企业形成强大攻势。
第一年的“4+7”试点,对官方、企业以及医疗机构都是宝贵的经历和经验。不管是第二批带量采购中选的品种数量和质量,还是过评品种的数量,大型制药企业都占有更大优势,带量采购正在促使仿制药行业向头部集中,强者恒强的格局将进一步强化,而这正是国家政策所导向的。